古老非遗如何“破茧成蝶” 老手艺人的处处闻“丝”梦

来源:中新网

作者:摇撸

2019-05-05

古老非遗如何“破茧成蝶”老手艺人的处处闻“丝”梦

老式缫丝车 施紫楠 摄

中新网湖州5月3日电(见习记者施紫楠)“辑里湖丝经纶天下,淤溪莲种福被苍生。”辑里湖丝,因产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清朝时,一直是帝王的御用品。

在辑里村一间木屋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顾明琪坐在一台老式木质缫丝车前,随着右脚在踏板上有节奏地踩踏,一根根细如牛毛的蚕丝被缓缓拉出。

顾明琪在浸泡蚕茧 施紫楠 摄

“我今年已经74岁了,不想这门手艺就这样失传。”提起这项自己几乎为之投入一生心血的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顾明琪有着说不完的话。

当年盛景不再

顾明琪8岁便跟着父母学习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为此没少挨打,“那时候年纪小,根本坐不住。”

“缫丝”工作既繁重又紧迫。据顾明琪回忆,儿时没有烘干技术,家里蚕茧化蛹后只能不分昼夜地缫丝。搭丝灶、烧水、煮茧、捞丝头……所有程序必须在一星期内完成。

这样抽出来的丝,细、圆、匀、白,一根丝能穿起8枚铜钱。“其他的蚕丝,只能穿三四个。”顾明琪说,辑里湖丝一个蚕茧缫出来的丝,最长可达1400米。

然而,曾经无比辉煌的辑里湖丝,随着机械化缫丝技术影响,也面临着难以为继的窘境。手工缫丝技艺被大规模的机器缫丝所取代。

顾明琪在缫丝 施紫楠 摄

“机器缫丝效率高,丝粗细均匀,企业更愿意用。”顾明琪想起儿时,辑里每家每户都养蚕,用老式缫丝车抽丝。如今,当地“无不桑之地,无不蚕之家”的景象早已不在。

历史在此活化

与辑里湖丝打了一辈子交道,桑蚕发出的味道,早已成了顾明琪戒不掉的一种眷恋。他说,舍不得这项老底子技艺就这样消失。

于是,当村里人将木质缫丝车当柴火烧时,顾明琪却埋头向老师傅拜师学艺,直到熟练掌握传统缫丝的全部技艺。

“那个时候大家都已经不用这门手艺了,我怕别人笑话我‘老套’,就在晚上悄悄学。”顾明琪说,手工制丝很辛苦,特别是在学习阶段,有时要花一整夜钻研一个细节。

经过几年努力,辑里湖丝制作技艺终于被顾明琪完整地保留下来。

但在现代化生产的冲击下,这项传统技艺又该怎样保护?顾明琪左思右想,决定以文本、图片、影像等形式把其完整地记录下来。

2014年,顾明琪开始对《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进行编纂,对多地进行考察、调研,收集了大量图片和历史资料,共计5万余字。

为传承各尽其力

2010年,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再度引起世人关注。

自那以后,一拨又一拨的人慕名而来,到顾明琪家中参观辑里湖丝制作技艺,有的还专程请他带工具上门表演。

每每遇到这样的要求,顾明琪从不计报酬,爽快答应。他告诉记者,每次表演,都是一次宣传。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重新重视这门传统手艺,怎样把它传承下去,成了顾明琪思考最多的问题。

“虽然这只是一门手艺,赚不了多少钱,但毕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顾明琪说,他不仅要让辑里湖丝制作技艺传承下来,还要想办法让它再现辉煌。

在顾明琪看来,要实现这一点,仅靠一个人的努力远远不够,应该寻求多方合作。

“即使没法达到曾经的高度,但也希望能另辟蹊径,使其得以传承和延续。”顾明琪说。(完)
 

[责任编辑:MISS SUSAN]

需要投稿或者爆料,艺术品推广宣传, 提供新闻线索. 客服电话:010-63948722,诚邀合作伙伴。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艺宣网www.rmyxw.net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人民艺宣网www.rmyxw.net独
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人民艺宣网www.rmyxw.net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获取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人民艺宣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57456号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西三环南路57号美克大厦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  客服电话:010-63948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