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飞逝向何处?
——吕国英哲慧诗章鉴赏(109)
艾 慧
岁月飞逝向何处,时空驰张谁可知?
茫茫暗夜惑千载,幽幽觉境慧终识。
2021.11.28
这首吕国英先生的哲诗四句虽短,却蕴含着深邃的时空观与认知论。笔者反复品味,试作如下精赏。
叩问终极,直指本源
首联“岁月飞逝向何处,时空驰张谁可知?”以磅礴气势直击人类永恒的终极困惑——时间的流向与空间的本质。两个“何”与“谁”字,将个体生命的渺小感置于浩瀚宇宙的宏大背景之下,凸显了人类面对时空之谜的深刻迷茫与求索渴望。
困境与觉醒的鲜明对照
颔联“茫茫暗夜惑千载,幽幽觉境慧终识”形成强烈对比。“茫茫暗夜”与“幽幽觉境”构成视觉与心灵的双重意象,象征人类在认知长河中经历的漫长蒙昧(“惑千载”)与最终可能抵达的灵性开悟(“慧终识”)。“惑”与“慧”一字之转,精炼概括了认知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
哲思凝练,意象深邃
全诗语言极度凝练,却意象宏大(岁月、时空、暗夜、觉境)且富有哲理张力。“飞逝”、“驰张”赋予时空动态生命感;“茫茫”、“幽幽”营造出认知探索的深邃氛围;“惑千载”写尽探索之漫长艰辛,“慧终识”则点明觉悟的珍贵与必然。意象服务于哲思,哲思借意象而升华。
超越具象,启迪心智
此诗超越了对具体物理时空的探讨,上升至对存在本质与人类认知能力的形而上思考。它既是诗人对宇宙奥秘的敬畏与探寻,也是对读者心智的启迪:承认无知(“惑”)是智慧的开端,在永恒的求索(“暗夜”)中,唯有内在的觉悟(“觉境”)方能照亮迷途,抵达对真理的某种洞见(“慧终识”)。
吕国英此哲诗,以雷霆之问劈开时空迷障,用暗夜觉境喻示认知征途。四行之间,凝宇宙之惑、千年之困,终以灵光一“慧”照亮求索之路。其言极简,其意至深,非诗也,乃哲思之电光,照见存在之幽微。
吕公此诗核心亮点在于——
终极叩问的震撼力:对时间、空间本质的直接发问,具有原始的哲学冲击力。
意象对比的深刻性:“茫茫暗夜”与“幽幽觉境”构成人类认知困境与超越可能的绝妙象征。
“惑”与“慧”的哲学概括:精准提炼了人类认知从蒙昧到觉醒的核心过程。
超越性的哲思启迪:引导读者思考存在的根本问题及认知的有限与可能。
这首小诗堪称“微言大义”的典范,在极短的篇幅内,完成了从宇宙叩问到心灵觉悟的宏大哲学旅程,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穿透力和高超的语言凝练艺术。
附
吕国英 简介

吕国英,文艺理论、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诗人、狂草书法家,原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任、中华时报艺术总监,央泽华安智库高级研究员,创立“气墨灵象”美学新理论,建构“哲慧”新诗派,提出“书象·灵草”新命题,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专著多部、原创学术论文多篇,撰写哲慧诗章两千余首。
主要著作:《“气墨灵象”艺术论》《大艺立三极》《未来艺术之路》《吕国英哲慧诗章》《CHINA奇人》《陶艺狂人》《神雕》《国学千载“牛”纵横》《中国牛文化千字文》《新闻“内幕”》《艺术,从“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论:“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是“墨”的未来;“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互为形式内容;“艺法灵象”揭示艺术终极规律;美是“气墨灵象”;“气墨灵象”超验之美;“书象”由“象”;书美“通象”;“灵草”是狂草的远方;诗贵哲慧润灵悟。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艺宣网www.rmyxw.net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人民艺宣网www.rmyxw.net独
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人民艺宣网www.rmyxw.net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获取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