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美术史记载中,理论的发展与创作实践如双轮驱动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中国画艺术的不断演进与发展。从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论”,到后世董其昌的“南北宗之论”,再到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与“笔墨当随时代”等理论,无一不是大师们基于自身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练与升华,这些理论不仅蕴含着形而上的深刻哲理,更具备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为中国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当下,新汉画学派的开宗者———王阔海先生在近三十多年新汉画水墨艺术探索、研究、创新的实践基础上,又根据自己六十多年的笔墨耕耘的经验心得,提出中国画大写意笔墨“六性论”,无疑为中国画大写意领域注入了新的理论活力,在哲学上王阔海先生提出了“认知,践行,再认知”的认识规律。他认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还缺一个环节,那就是在“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后面再加上对行的再认识”。王阔海先生的中国画大写意“六性论”就是通过这种“认知,践行,再认知”这一规律来获得的。是对王阴明知行合一的重要发展,也是对南齐谢赫六法论的重要补充,是真正的中国画写意的理论。这对于指导当下中国画大写意创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美学意义。
一、新六法诞生的背景与基础
王阔海先生在中国画水墨的艺术道路上深耕六十余载,在研究,探索,创新新汉画水墨技法也有三十六年的历史。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笔墨经验。新汉画作为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创新性探索,融合了汉代画像石等古老艺术元素与现代水墨技法,在题材、表现形式和审美意趣上都进行了大胆突破。在这个过程中,王阔海先生不断实践、反思总结,对中国水墨的特性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这种基于长期创作实践的积累,为他提出中国画笔墨“六性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画写意笔墨六性论的具体内涵与解读
王阔海先生提出的中国画写意笔墨“六性论”即包含纸性、水性、笔性、墨性、色性和心性这六个方面,每一性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而且以心性为统领而进行创作,可谓相由心生。

其一是纸性:纸尽其性。强调纸张作为绘画载体的重要性,要求画家充分了解并发挥纸张的特性,做到“纸尽其性”。不同的纸张具有不同的吸水性、质地和纹理,画家需根据创作需求选择合适的纸张,让纸张的特性为作品增色。
二是水性:水尽其韵。关注水在绘画中的独特韵味,追求水尽其韵。水是水墨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与墨相互交融,含量多少,能产生墨分十色,墨分五色丰富的层次变化。中国画就是通过巧妙运用水的特性,含量,创造出层次,空灵,韵味,墨趣,韵律,节奏等艺术境界的无限可能。
三是笔性:笔尽其妙。古语中有“妙笔生花"之说。笔法与骨法用笔紧密相连,与画家的书法功底密切相关。可以说写不好书法就画不好中国画写意画。要讲究“笔尽其妙”。笔是画家表达情感和塑造形象的工具,不同的笔法能产生不同的线条质感。画家需熟练掌握各种笔法,如中锋、侧锋、逆锋及八面出锋,以展现出线条的力度、书卷气气、韵律和美感。
四是墨性;墨尽其玄。突出墨的玄妙之处,追求“墨尽其玄”。而且是玄之又玄,入众妙之门,几近乎道。这其中墨分五色,墨分十色;通过浓、淡、干、湿、焦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丰富的色彩层次和空间感。画家要善于运用墨的这些特性,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五是色性:色尽其雅。注重色彩的雅致,追求“色尽其雅”。在中国画中,色彩的运用并非追求写实,而是以墨为主,注重色墨之间的和谐,渗透与对比,做到色中有墨,墨中有色,色不碍墨,墨不碍色 。做到温文尔雅,以传达出画家的情感和意境。
六是心性:心尽其道。心性则关乎人文学养,是六性的统领,强调“心尽其道”。绘画不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表达。画家需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将自身的情感、思想和精神融入作品中,以画载道。
三、新六法与历史理论的对比与传承
历史上谢赫的“六法论”提出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宣纸尚未产生,绘画多在绢上进行,因此其理论实际上更偏向于工笔画。而王阔海先生的“六性论”则是针对中国画大写意提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创新性。它弥补了古人理论在写意画领域的不足,为中国画大写意的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

同时,“六性论”与历史上其他理论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它继承了谢赫“六法论”中对绘画基本要素的关注,如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也与董其昌“南北宗之论”中对绘画风格和流派的探讨相呼应;更与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相契合,强调绘画要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精神。
四、新六法对中国画大写意创作的指导意义。
一、实践指导
“六性论”为画家提供了具体而可操作的创作指导。在纸性方面,画家可以根据不同纸张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在水性运用上,通过控制水的比例和流动,创造出独特的墨韵效果;在笔性、墨性和色性的把握上,画家可以更加精准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意图;而心性的修炼则有助于画家提升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
(二)美学意义
从历史美学角度看,“六性论”丰富了中国画的美学体系。它强调了绘画中各种元素的和谐统一,以及画家内心世界与作品的深度融合。这种理论不仅关注绘画的形式美,更注重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底蕴,为中国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美学路径。
(三)推动创新
“六性论”鼓励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它打破了传统绘画理论的局限,为画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画家可以根据“六性论”的理念,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推动中国画大写意不断向前发展。

王阔海先生提出的中国画写意笔墨“六性论”是中国画理论发展的一次重要突破。它基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现实的指导意义。这一理论不仅弥补古人之论,更为今后的中国画大写意创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将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
联合国特邀观察员孙泳新院士——— 2O25年8月8日于青岛。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艺宣网www.rmyxw.net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人民艺宣网www.rmyxw.net独
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人民艺宣网www.rmyxw.net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获取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