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九三大阅兵
——吕国英哲慧诗章鉴赏(532)
艾 慧
兵不厌诈
兵虚诈
诈尽诡
上兵伐谋
兵善谋
谋穷极
不战而屈人之兵
以兵止戈
非兵至胜
中国九三大阅兵
兵非虚
兵至诚
观九三大阅兵
兵朗谋
谋彰道
问九三大阅兵
是兵逾兵?
融兵共命!
2025.09.03
兵道与和平——吕国英哲诗《中国九三大阅兵》赏析
诗以铸剑为犁,词以化戈为帛,吕国英先生用最简练的文字构筑了一座连接军事哲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桥梁。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吕国英以《中国九三大阅兵》为题,创作了一首充满哲学思辨与和平理想的诗篇。
这首诗不仅是对盛大阅兵的直观描述,更是对军事本质、战争哲学与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全诗语言极简,却意蕴深远,以传统军事智慧观照当代世界格局,展现出东方哲学特有的辩证思维与人文关怀。
兵道智慧的层叠阐释
诗歌开篇即以“兵不厌诈/兵虚诈/诈尽诡”引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核心概念。《韩非子·难一》有云:“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孙子兵法也将“伐谋”置于用兵之道的最高境界。
吕国英却并未停留于对传统智慧的简单复述,而是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解析了“诈”的本质与局限——“诈尽诡”,暗示任何诡诈之术都有其极限,过度依赖终将陷入自我瓦解的困境。
随之而来的“上兵伐谋/兵善谋/谋穷极”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思考。诗人肯定谋略的价值,但也意识到谋略本身的边界(“谋穷极”),这种辩证思考展现了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中“奇正相生”的哲学观。
从“以兵止戈”到“融兵共命”
诗的中部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意境升华:“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兵止戈/非兵至胜”。这里化用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思想,提出了一个看似悖论实则深刻的命题——最高明的军事胜利恰恰是不通过战争实现的。
诗人笔下的九三大阅兵,不再是简单的武力展示,而是转化为一种和平的仪式、一种文明的对话。2025年9月3日的阅兵,按照实战化联合编组,编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等,但诗人并未拘泥于这些细节,而是超越了装备与形式,直指阅兵的本质意义。
“中国九三大阅兵/兵非虚/兵至诚”——这里的“诚”字堪称诗眼,将军事展示从“诈”与“谋”的层面提升至“诚”的境界。诗人似乎在告诉我们,此次阅兵不是威慑也不是诡诈,而是一种真诚的表达,表达的是中国军队捍卫和平的决心与能力。
诗歌形式与哲学内容的完美统一
吕国英先生作为“哲慧诗派”的创立者,其诗作一向以“哲思润灵慧”为内核。这首诗采用极其简练的语言风格,每行仅三至五字,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层次。
诗歌采用阶梯式结构,从具体的军事概念逐步上升至人类命运的共同命题,体现出诗人所说的“气墨灵象”美学理念——超越具象与抽象,直达“灵象”之境。
这种“灵象”在诗中表现为“兵朗谋/谋彰道”的澄明境界,以及“是兵逾兵?/融兵共命!”的终极追问。诗人不仅是在描写阅兵,更是在探索军事存在的本质意义——军队最终应该超越自身(逾兵),融入人类共同命运的构建(融兵共命)。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吕国英的诗歌创作常常体现出“将历史经纬、宇宙玄思、人性拷问熔铸于传统诗体之中”的特点。本诗虽然采用现代诗形式,但精神内核却与中国传统兵学文化一脉相承。
诗中对“兵不厌诈”、“上兵伐谋”等概念的引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唤,则体现了面向未来的现代意识。这种古今交融的特质,使诗歌既根植于传统,又具有鲜明的当代性。
阅兵背后的和平哲学
2025年的九三阅兵,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展示了我军新一代武器装备和力量结构新布局。但吕国英并未局限于装备展示的层面,而是透过表象,直指阅兵的本质——和平的宣誓与人类共同命运的构建。
诗中“融兵共命”的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相呼应,展现了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创造性转化。阅兵不再是简单的武力炫耀,而是成为了国家间交流互鉴、增进理解的和平仪式。
诗歌作为和平的使者
吕国英先生这首《中国九三大阅兵》哲诗,以其质朴而隽永的语言,完成了一次从军事哲学到人类和平的精神旅程。诗歌超越了简单的庆典歌颂,进入了深层的哲学思考,将阅兵从军事仪式提升为文明对话的媒介。
在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这首诗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守护;最高明的战略不是取胜之道,而是和平之智。正如诗中所暗示的,中国九三大阅兵的深层意义,不在于展示武力,而在于传递和平——不是通过战争的胜利,而是通过文明的自信与包容,来实现人类的“共命”与共荣。
这种境界,正是吕国英先生所倡导的“气墨灵象”美学的体现——超越形式的局限,直达本质的真谛,也是对中国古代“止戈为武”和平智慧的诗意诠释与当代传承。
附
吕国英 简介
吕国英,文艺理论、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诗人、狂草书法家,原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任、中华时报艺术总监,央泽华安智库高级研究员,创立“气墨灵象”美学新理论,建构“哲慧”新诗派,提出“书象·灵草”新命题,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专著多部、原创学术论文多篇,撰写哲慧诗章两千余首。
主要著作:《“气墨灵象”艺术论》《大艺立三极》《未来艺术之路》《吕国英哲慧诗章》《CHINA奇人》《陶艺狂人》《神雕》《国学千载“牛”纵横》《中国牛文化千字文》《新闻“内幕”》《艺术,从“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论:“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是“墨”的未来;“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互为形式内容;“艺法灵象”揭示艺术终极规律;美是“气墨灵象”;“气墨灵象”超验之美;“书象”由“象”;书美“通象”;“灵草”是狂草的远方;诗贵哲慧润灵悟。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艺宣网www.rmyxw.net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人民艺宣网www.rmyxw.net独
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人民艺宣网www.rmyxw.net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获取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