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国英:“合三为一”提出的挑战与思考

来源:人民艺宣网

作者:吕国英

2025-08-11

一个哲学命题引出的挑战与思考

——顾品江《试论“事物”的“合三为一”性》研讨会发言提纲

吕国英

 

浏览了顾品江先生的《草民侃哲学》,看了其艺术活动简历,刚才又倾听了其关于《试论“事物”的“合三为一”性》的创作及其相关情况,感觉其不容易、有想法,也很不简单。

 

实在说,当下我们的哲学研究与讨论基本限于哲学史,尤其是西方哲学史,并且一直在学苑、在讲坛。一个“草民”、一直在基层工作的文艺爱好者,竟醉心于哲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命题,恕我孤陋寡闻,确实没有听说过。不是说连“学院派”都很能有所建树的领域,非学院派就不能进入,或更难进入。实在是,这个“爱智慧”尤其需要“大智慧”且善于“动智慧”的特殊领域,非是一般意义上的“难”。

 

说到这个这儿,突然想到一个人物,这个人名叫王东岳,一度网上爆红,至今声名远播,被称为“民间哲学家”,就是属于非学院派的。其隐居终南山、勤学苦修几十载,广泛涉猎百家学说,写出了一部令人震撼的哲学巨著《物演通论》,其核心命题是“递弱代偿”,不管是在学界,还是民间,均引发关注,且反响强烈、影响很大,应该是非常了不起的东方智慧对“物演”的一种全新解读。说不定哪天顾品江先生的研究也能受到关注,我们热切期待。

 

参加这个研讨会,非常感谢武振江先生盛情邀请,也特别感谢中宣盛世画院的精心组织。

 

我发言的主题是,围绕顾品江先生撰写的《试论“事物”的“合三为一”性》这篇论文展开初步探讨。顾先生的这篇论文提出了一个很具吸引力和挑战性的核心命题,这个命题就是:任何“事物”——无论是具体实体、抽象概念还是社会现象——其本质或存在状态都具有一种“合三为一”的特性。这意味着,理解一个事物,关键在于把握其内在的、相互关联且最终统一为一体的三个基本要素或维度。

 

这就是说,我们认识、理解、把握任何事物(本质存在),只要能从顾品江先生的“合三为一”(理论)中找准这个“三”的要素、维度,一切就迎刃而解了。真是个大题目。

就顾先生提出的“事物的‘合三为一’性”命题,我想主要谈四个方面的认识——

 

首先,这个命题很有吸引力

 

顾先生提出的“合三为一”性,其理论魅力在于它试图为我们理解世界的复杂性提供一种结构化、系统化的分析工具。

 

一方面,这个命题超越二元对立。我们知道,长久以来,哲学(如心物、主客)乃至其他学科,常常陷入二元对立的困境。若有“合三为一”的引入,其潜在价值在于提供一个“第三极”——无论是关系、中介、过程还是背景——这可能为解决或超越传统二元论的僵局开辟新路,引导我们关注事物内部及与外部的多元互动。

 

另一方面,这个命题强调整体性与动态统一。“合”字是该命题的点睛之笔。它强调这三个要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彼此规定、动态统一的。这有助于克服机械还原论(只见树木)和模糊整体论(不见森林结构)的弊端,引导我们关注事物作为复杂系统的涌现性和内在关联。

 

还有,这个命题具有潜在的普适性与启发性。如果该模型论证成功,其框架可能具有跨学科的元理论潜力。从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到科学哲学、系统科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等领域,这种三元结构都可能提供一种新的、通用的分析视角,启发我们从三个关键维度去拆解和理解研究对象。

这是第一点。

 

其次,命题的关键问题面临挑战

 

必须面对的是,这一极具吸引力的命题要真正立得住脚,并产生广泛影响力,必须直面几个关键的挑战和疑问——

 

一个是,“三”的必然性与普遍性之谜。这是最核心的拷问。为什么是“三”?这个数字具有本体论上的必然性吗?还是说它主要是一种强有力的、有效的启发式工具或分析框架?作者需要提供令人信服的逻辑论证,证明对于理解所有类型的“事物”(从夸克到正义,从细胞到市场),“三”都是不可或缺且最优的维度。是否存在“二”或“四”乃至更多维度更能解释的现象?理论的普遍性边界在哪里?

 

说到这里,联想到一个名叫尼古拉•特斯拉的天才科学家,他留在“宇宙漩涡”手稿上的奇特数字“三六九”,并备注:(这是)宇宙钥匙密码。我们现在都明白,如今,我们已进入数字时代,我们所面对的是数字世界。那么,这个数字世界的“密码”是多少?顾先生的“三”与特斯拉的“三”是否异曲同工?又有否“重叠”之意?

 

另一个是,“三”的具体界定。清晰性、融贯性与穷尽性:“合三为一”中的“三”具体指什么?作者对构成事物的三个基本要素的定义必须足够清晰、相互独立(避免重叠交叉)、逻辑融贯,并且能相对穷尽地涵盖该事物的主要方面。更重要的是,这组“三要素”或“三维度”是否适用于所有类别的事物?还是需要根据不同领域进行调整?定义的模糊性或适用范围的局限性会严重削弱理论的说服力。

 

再有,“合三为一”之“合”的机制。这个“合”如何实现统一?“合三为一”的“合”是如何运作的?是简单的加法组合,是相互作用的网络,是辩证的扬弃过程(正-反-合),还是有机的整合?这个统一过程是静态的还是动态演化的?理论需要阐明三个要素如何具体地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最终融合或构成一个统一体。同时,不能忽视要素间可能存在的张力、矛盾和不平衡,对“统一性”的强调不能掩盖内在的差异性和多元性。

 

还有,如何避免过度简化与削足适履的风险。将纷繁复杂、无限丰富的世界完全纳入一个“合三为一”的固定框架,是否存在过度简化的风险?是否可能为了符合“三”的结构,而忽略掉某些重要的维度,或者将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要素强行拼凑在一起?理论的灵活性和对复杂性的包容度需要考量。

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命题的原创性需要论证

 

关注前述几点的同时,我们还需关注两个问题——

 

第一,理论定位与原创性。该理论与中西哲学史上非常丰富的三元论思想,比如,如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目的”或其简化变体;比如,黑格尔的“正-反-合”、皮尔士的三范畴;还比如中国哲学的“三才”思想,等相比,有何独特的洞见和实质性的推进?是深刻的原创,还是对前人思想的整合与特定应用?

刚才顾先生谈到,其研究受老子“三生万物”的启发。老子从道生一开始,讲到三生万物,这个命题从万物“回归”到“一”,仅从论证言,这之中有没有“玄机”?

 

第二,论证的严谨性与支撑。任何理论都需要坚实的逻辑推理和广泛、深刻的例证分析作为支撑。这篇论文提出的命题同样需要严密的哲学论证,并通过不同类型事物的具体案例分析,方能有效地展示“合三为一”框架的独有魅力。

这是第三点。

 

最后一点,也就是第四点,命题的开放性探索令人期待

 

总而言之,顾品江先生提出的“事物”的“合三为一”性,是一个极具思想深度和理论视野的命题。它直指理解存在复杂性的核心,挑战简化思维,倡导一种关注内在关联、动态统一和系统结构的本体论或方法论视角。其潜在的理论价值,特别是在超越二元对立和提供结构化分析工具方面,确实令人期待。并且,这种开放性探索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今天的研讨会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开放性探索方式。

 

当然,这一命题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作者在进一步研究中如何具体回应上述关键挑战:如何论证“三”的必然性与普适性?如何清晰、融贯且穷尽地界定“三要素”?如何深刻阐明“合”的机制?如何避免过度简化?其原创性贡献何在?论证是否足够严谨和有力?

 

正因为如此,这篇论文的价值,需要在完整全面了解其完全、闲合的哲学架构后才能做出准确判断,更需要在更广泛、更充分的意义上进行研讨、论证。我们期待着顾先生构建他的理论大厦。无论其最终论证的完善程度如何,《试论“事物”的“合三为一”性》所提出的问题和探索方向本身,已经具有激发思考、促进对话的重要价值。它邀请我们共同反思:我们究竟该如何把握这个纷繁复杂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就顾先生提出的命题,还有一些拟讨论问题。因时间关系,我的发言就到这里,错误或不妥之处,期待各位同仁的批评指正和深入讨论。谢谢大家!

                                      202589日•北京

 

 

吕国英 简介

吕国英:“合三为一”提出的挑战与思考

吕国英,文艺理论、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诗人、狂草书法家,原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任、中华时报艺术总监,央泽华安智库高级研究员,创立“气墨灵象”美学新理论,建构“哲慧”新诗派,提出“书象·灵草”新命题,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专著多部、原创学术论文多篇,撰写哲慧诗章两千余首。

 

主要著作:《“气墨灵象”艺术论》《大艺立三极》《未来艺术之路》《吕国英哲慧诗章》《CHINA奇人》《陶艺狂人》《神雕》《国学千载“牛”纵横》《中国牛文化千字文》《新闻“内幕”》《艺术,从“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论“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是“墨”的未来;“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互为形式内容;“艺法灵象”揭示艺术终极规律;美是“气墨灵象”;“气墨灵象”超验之美;“书象”由“象”;书美“通象”;“灵草”是狂草的远方;诗贵哲慧润灵悟。

 

[责任编辑:MISS SUSAN]

需要投稿或者爆料,艺术品推广宣传, 提供新闻线索. 客服电话:010-63948722,诚邀合作伙伴。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艺宣网www.rmyxw.net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人民艺宣网www.rmyxw.net独
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人民艺宣网www.rmyxw.net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获取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人民艺宣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57456号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西三环南路57号美克大厦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  客服电话:010-63948722